以“爱”的名义
添加时间:2012-6-11
中国式父母是道独特的风景——孩子墙内高考,墙外汗流浃背的父母。大学毕业后,年过半百的父母为子女抛头露面、出谋划策、求亲访友的找工作。到了而立之年,父母甚至还在为子女的养老做筹划……
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考验,孩子心灵的成长是需要经历挫折的。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。为何父母仍然这样做呢?
一、不让孩子受委屈
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,受到许多委屈,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不愿孩子受伤遇挫。因此,孩子一遇到困难,父母心中儿时辛酸苦难委屈在内心深处被勾起,于是赶紧为孩子排忧解难。
二、占有孩子
许多父母把孩子不自觉间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。孩子满足了自己也满足了。这样,就会有一种想法:“我(父母)满足不了的由我的孩子来替我满足,我孩子反正是我的”,这样父母很容易把本该属于孩子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,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变成父母帮忙或代替做了。盲目让孩子开心快乐,“没有负担”。这样把孩子培养成不懂为自己人生负责任的人。
三、自我价值观
一些父母通过孩子对自己的需要和依赖来体现自己的价值,这些多见于一些内心自卑、自我价值感较低的父母。他们通常会主动阻碍孩子的独立,为孩子包办一切,但另一方面又责备孩子说“你这不行,那不行,要是没有我,你怎么活下去”的话来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不管是不愿让自己的辛酸记忆刺激,还是让孩子来替自己满足,或通过孩子来体现自我的价值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这些都是父母的需要。孩子的心灵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不同程度的可以承受的挫折,孩子的抗挫能力才能得到提升。这也是一个孩子心灵健康成长必经之路。可我们这些父母基于自己的需要而看不到这一点,即使看到了也不愿把自己的需要跟孩子分开,于是常常以“爱”的名义实质是打着“爱”的旗号,在做阻碍孩子心灵成长的事,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。
于是这些孩子长大后眼高手低、心灵脆弱,由于没精力挫折的锻炼,不懂得为自己负责,不懂感恩。这就是应验了中国的一句俗话“娇儿无孝子,慈母多败儿”。
浏览次数:1110